教育规划对孩子发展的意义和成长案例

教育规划,顾名思义是指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这个规划过程包括对孩子的个性特征测评、了解孩子的个人发展意愿、评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分析孩子当下的学业现状、预测孩子未来的发展潜力,以此为基础探索出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目标、学习方案及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目标比较单一化,以学习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而孩子也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不理解家长对于自己的学习期望,所以除了极少部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优秀学生之外,大部分孩子往往处于一种很不情愿的被动学习状态,甚至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而产生厌学情绪。

出现这些情况,这是和孩子的生理周期和心理周期是高度关联的。以小学生来说,小学三到四年级时期是个性发展的一个转化期,孩子从一二年级的对老师权威的高度服从转向表达自我个性的时期,而通常在这个转化期内由于受到来自学校、班级老师和家长三方的联合制约,会造成个性发展的第一次压抑。个性较弱的学生一般会选择顺从,而个性较强的学生在遇到强大的发展阻力后转向潜在对抗,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在表面服从的背后以学习成绩的大幅下滑来对抗阻力。因为,他们在自我意识走向更加个性化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在意识到现的力量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唯一可以对抗的武器是用迅速下滑的成绩来表达自己内心潜在的不满。出现这种状况一般都是孩子无意识的行为,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无法被即时满足的消极反抗。

而孩子到了初中的13-15岁左右,进入了生理上真正意义上的转折期,与此同步的是他们心理上的变化日趋复杂化和隐性化。这时他们会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第二反抗期”,也就是成人前的个性定型预热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能量更加强大,表达个性的意愿也更为强烈。他们会下意识地想到在小学时期所受到的被压抑感受,在“第二反抗期”内必须彻底冲破,以完成成人礼之前的心理准备。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的反抗和上一次的反抗不同,一般都是有意识的行为,是显性的,而不是隐性行为。比较明显的是他们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而且随心所欲的表达,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只要自己感到舒服就行。对于老师和家长的规劝,他们一般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孩子的心里会想:这是你们想要的结果,跟我有什么关系,现在是我想怎么舒服就怎么来,你们管你们说,我管自己做。

到了孩子的初中阶段,基本上就两级分化了。那些小学时期心理被压抑的学生,到了初中继续被压抑,继续做老师和家长认为的好学生。总之,他们会认为:你们现在逼着我学习那么多的东西,目标不是就要我考上大学嘛,那我就考呗,考上了你们就别管我了,我就要开始过自己的生活了。

往往这批中学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了心理成熟度的分化,一些人想明白了,知道了老师和家长是为自己好,自己心里也有了一些诸如出国留学、考托福、进五百强企业、创业等目标,然后继续努力朝目标行进。这部分人进入大学后倒是会继续努力学习,但是在毕业进入社会后他们还是会遇到各种选择性障碍,因为毕竟在此之前,他们从来就没有自我选择的机会,从来就没有做好要对自己选择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现在他们所确定的目标都是短期性目标,一旦完成他们仍然面临各种选择问题,所以他们的心理焦虑度是比较高的。

而在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是不太可能想明白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社会缺乏让他们有机会想明白的环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让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一起连轴转,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指标永远是成绩定胜负,他们永远没有时间去思考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想过怎样的人生?我内心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当下的学习和人生目标的关联系数有多少?

显然,这批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这些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当他们终于通过艰难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当然要尽情地玩乐,抒发压抑已久的个性情绪。至于将来怎样,他们是不会主动去考虑的,大学四年先玩得痛快一些,至于毕业后要做什么到时候再说。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大学阶段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不挂科就行,多下来的时间就谈恋爱、打工挣钱、玩游戏、吃吃喝喝、考托福、找工作等。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被大量浪费在无意义的行为上,而且很多大学生会以大量浪费时光而感到骄傲,因为这就是他们一直想要的学习状态,这是一批心理上还未完成断奶的“幼稚化成人”,在大学的学习阶段他们终于有机会可以自觉选择“心理退行”,再次回到幼儿园到小学两年级的心智水平,重新完成心理成人化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高考结束后教室外漫天飞舞着撕破的书本纸屑的时候,就能想象他们已经准备好进入大学后会如何疯狂地透支自己的青春,这也是中国教育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如何帮助这些心智不成熟的大小孩完成“心理进化”。

出现以上的教育现象,是一个社会综合性问题的显现。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一个原本应该是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成为了功利性因素占主导的单一性质教育。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暂时无法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家长和学生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自救。这种自救,就是体现在应试教育单一化的教育环境下,走出属于家庭和学生个人的个性化教育之路。这条个性化教育之路,即独立自主的教育规划之路。

当前,不少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和家长没有为他们预留心理发展与独立思考的足够空间,在没有征求孩子个人的意愿情况下一切包办,要孩子按照学校和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塑造孩子,这对于处于心理独立期的孩子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会受到禁锢,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他们就等待“被选择”和机械麻木地执行“被选择”,或者可以说是孩子被老师和家长“被代表”了。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被选择”和“被代表”问题上,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让孩子参与进来,与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思考个人的发展问题,而且能体验到成长的喜悦,这要比学校和家长单方面的努力效率要高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这需要转换一下思路,必须从以前的教育问题由学校和家长主导方式,转向以学生自我主导学习方向发展。首要的关键点是:孩子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校和家长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只有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孩子才能从以前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向主动学习状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会遇到几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适合孩子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学习目标?每个孩子是否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能力和特长,同时也能充分的明白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之处?在家校生三方都不专业的情况下,这个教育发展的过程是由谁来协助规划?在制定学业发展计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现实中的因素,如何避免未知的发展风险?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一个同时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测评技术、发展心理学、学业指导、教育信息专家、职场专家等方面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来担任前期的教育规划设计工作,而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就是教育规划师。

总的来说,在孩子的学业发展过程中,提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结合孩子个人的能力特长和发展意愿,让教育规划师、家长和孩子三方确定一个三方都认可的教育目标,这对于孩子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在一个有明确目标指向性的发展过程中,孩子有了充分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自觉学习动力有帮助。而且,有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后,家长就不会盲目的为孩子选择与发展目标没有逻辑关联性的学习项目,这样就可以减少孩子过重的学习压力,更多的把学习时间用在跟目标高度关联的学习项目上。这样对于家长来说也有利于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又能实现高效率的学习,不过多偏离预设的学习方向轨道。

需要说明的是,教育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自我观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的过程,这是一个孩子、家长、学校和教育规划师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完成了对自我概念的建构,同时逐步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他们的人生发展道路是否走得更加顺畅。

笔者例举一个教育规划的案例,这个案例的主角就是自己的儿子。因为笔者是教育规划师,由于职业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就会把自己对于教育规划的理念在儿子身上加以实践。

在儿子还是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对于他的教育规划就开始启动了。从最初的个性观察开始,笔者通过带他到处参观上海的各个博物馆、纪念馆、大学和公园,通过和儿子的交流发现他的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出色,对事物的理解观察能力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科技方面的事物接受度比较强。这些就是教育规划前期的心理测评过程,无非这个观察结果不是通过测评问卷的方式,而是儿子自己自然显现出来的先天个性气质。

儿子在观察、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有一天自己说将来长大后要成为科学家,那首先我们的就确定了朝科学家方向发展的学业目标。接下来,笔者和儿子探讨了成为科学家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其中包括加强理科学习、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准备。所以,为了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笔者为儿子选择了奥数和数学、珠心算、围棋、机器人组装等思维训练课程,在明确说明了各科目的学习对提升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得到儿子的认同后开始各项科目的学习。

与此同时,外出游玩的时候,更多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带儿子到科技类的场馆去感受科学的氛围,如上海科技馆、上海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磁悬浮博物馆,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和老一代科学家的学术风范,这对于儿子自觉主动地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我们共同选择了参加学校的游泳队。笔者对儿子说明了体育锻炼对于提升学习注意力和持久力的好处,同时也能训练对于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对未来的大学专业展望时,笔者在跟儿子的探讨中,确定了今后到高科技发达的德国留学的目标,所以加报了一门德语课程。

到目前为止,通过两年多的教育规划,儿子的进步十分明显。在父母工作繁忙的状态下,一直是独立自主地自觉完成平时的功课,很少要父母陪伴做作业。而且每学期成绩优秀,获得学校表扬。小学两年级奥数科目已经可以做小学四年级的题目。由于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技类图书,相关的科技知识积累多,被选上代表学校参加区科技知识竞赛。围棋作为校队成员参加市级比赛,珠心算是班级里较好的水平,德语可以说一些简单的会话,身体素质好,是年级里身材最高的几个孩子之一。

总之,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从儿子身上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就是笔者运用教育规划的理念在他身上实践的结果。

虽然,也曾经听到不少的家长说教育规划没有什么用处,会有种看不到摸不到的感觉,今天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笔者还是想说明的是:有规划总比没规划好,而且有规划与没规划在后期的发展中会越来越明显。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笔者坚信人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而且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慢慢接近理想的目标。不管是教育规划,还是职业规划,甚至是人生规划,其实他们是一体的三面,如果这三者完成了完美的对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他们的生命中展现出他们自身那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价值,与此同时,他们也会真正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我生命的认可。

最后,笔者真诚地送给家长们的一句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施加正面的积极影响,引导孩子的志向和兴趣,然后静静地、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成长变化,这就是教育规划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